牛慕慈 陽光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先協助自己,再協助他人
要協助學生與同事接納顏面損傷(以下簡稱顏損)的學生或家長、與其自在互動,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先能做到自在的與顏損學生互動。在您身邊,無論是有顏損的同事、學生、或學生家長,甚至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以下的範例可以供您參考運用。熟練之後,相信您可以更有信心與彈性去協助其他人與顏損者自在互動。
化解心中可能的擔心
遇到顏面損傷者,到底要如何互動才恰當?這是很多社會大眾心中存在的疑惑。的確,遇到看起來很不ㄧ樣的人,許多人即使心存善念,想與對方有良性的互動,也不知要怎麼做。常覺得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看了怕不禮貌,刻意不看又怪怪的;說話也是,不開口怕氣氛僵硬,要開口又不知道該說什麼,深怕不小心說錯了什麼會傷害到對方,那可就罪惡了……很多人與人之間自然的互動方式,好像都不對勁了。其實這些都是ㄧ般人遇到顏損者很自然的反應和擔心,如何化解這些擔心,與顏損者有良性互動?
釐清擔心的內容是什麼
英國一個專門服務顏損者的慈善組織Changing Faces將顏損者與一般大眾的社會互動做了一番細緻的分析。他們將對顏損較不佳的互動反應命名為驚嚇症候群(SCARED Syndrome),其中每一個字母都代表ㄧ種感覺和行為(Graham, 1997).:
這是發生在一般人身上的驚嚇症候群
S遺憾 (Sorry)→遺憾的感覺常導致「盯著看」(Staring)
C好奇 (Curious)→好奇的感覺常導致「不知所措」(Clumsy)
A焦慮 (Anxious)→焦慮的感覺常導致「尷尬」(Awkward)
R反感 (Repelled)→反感的感覺常導致「排拒、無理」(Recoiling, Rude)
E尷尬 (Embarrassed)→尷尬的感覺常導致「逃避」(Evasive)
D害怕、困擾 (Dread, distracted)→害怕、困擾的感覺常導致「難受」(Distressed)
檢視一下,您是否也常有這些經驗?那麼下一次,當您遇到顏損者時,您可以先簡單分析一下,您現在是否落入這六種症候群的任意一種?覺察到自己的反應了之後,您可以思索:我這些感覺與行為是從何而來?合理嗎?我可以打破嗎?
不良互動的原因類型
形成人們與顏損者不良互動的原因常有以下幾大類(Thompson & Kent, 2001):
第一,將顏損解釋為上天對「個人」過去所犯罪過的懲罰(惡有惡報的概念),以維持對這世界運轉常規的理解(否則不知要如何解釋要何有人長得如此不同);
第二,人們對顏損的成因不了解,常誤以為顏損是會傳染的,而因此避免接觸顏損者;
第三,人們不確定應該如何對待顏損者,所以因而選擇逃避;
第四,人們多喜愛親近具有「社會吸引力」的人,像是高的、帥的美的、成功的人,尤其是在初次見面時。
區辨迷思與事實
社會對顏面損傷的想法有許多已被證實只是偏見或迷思(黃曉芳, 2004):
第一,顏損是可能發生的最遭的事,能克服顏損的人都是特別的勇敢。 →事實是:適應顏損和適應一般疾病一樣是艱辛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非常重要,克服顏損障礙的不是英雄,尚未克服的也不是失敗者。
第二,手術可以「清除」顏損。 →事實是:廣告和媒體對手術療效常是誇大不實的,許多手術雖可以淡化疤痕,但術後還是有疤痕,可以再搭配化妝技術遮暇,但效果因人而異。
第三,顏損的人是邪惡、令人害怕的人。 →事實是:恐怖電影、漫畫或童話常以類似顏損的外貌塑造恐怖形象,但是出現在生活中的顏損者其實與一般人並無不同。
第四,除非消除顏損,否則無法成功。 →事實是:一般人認為顏損者在人際、事業和生活中都沒有機會成功,這樣的印象和對待就降低了顏損者發揮的可能。實際上,很多顏損者過著正常和豐富的生活,還因這經驗而豐富了生命。
用新的行動取代迷思
以下幾種情形可能是您常遇到的困擾和可以處理的方法:
您也許覺得有顏損的人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一定充滿了挫折與無望,所以遇到顏損朋友時很容易忍不住的盯著看,問東問西(你臉是怎麼啦?怎麼會這麼嚴重啊?),甚至開始給建議(把所有知道的偏方與醫生都搬了出來),覺得自己有義務解決對方的「困境」(此時已進入S遺憾的反應)。顏面損傷者可能ㄧ輩子都要處理這些突如其來的詢問或建議,好像有義務要解除自己的顏損帶給陌生人的遺憾感覺。試想,除非您有特殊的研究,否則您對顏面損傷帶來的影響與處理方式不可能比顏損者本身更清楚,不適切且不負責任的建議是很無禮的。此時您可以想一些正面的楷模,例如有名的紅面棋王周俊勳,他的與眾不同使得他更早開始訓練毅力並發展長處,造就日後的成功。對他而言,顏損不ㄧ定是悲慘,也不ㄧ定非要以手術去除。這時您再看看您遇到的這位顏損朋友,也許您可以更正常的看待他,而不是將眼光一直停留在對方的顏損上,過度熱心的試圖解決他的問題了。
再一個例子:許多人不知道如何與顏損者互動,所以明明ㄧ眼就注意到對方,卻又因為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假裝沒看到、忽視對方 (此時已進入E尷尬的反應)。在有些場合不互動是可以的,但有時候刻意避免互動反而很無禮。此時您可以先試著將擔心放下,記得對方也是一個人,不只是ㄧ張臉,您可以試著先將注意力自顏損移開,看一下這位朋友在做什麼?有什麼共同的話題可以聊聊?(如身旁的小孩、隨身的樂器),或是一些安全的社交話題(天氣、穿著、節日等),基本上只要把握一個原則:對方雖然有顏損,但也是一個人,顏損只是其一部份,而不是全部,您是要與這個「人」互動,而不是與顏損互動。這樣想是不是就寬心自在多了呢?
最後一個例子:也許您所看到顏損者的皮膚變化令您非常的害怕,覺得好像自己也會被傳染這種症狀,只要他出現時您就感到渾身難受 (此時已進入D害怕困擾的反應)。您可以先檢視一下自己的醫學知識,是否知道這是什麼疾病?有傳染性嗎?若您真的不知道,但這樣的擔心嚴重影響您與其的互動,不要一直悶在心理,您可以試著禮貌性的表達您的感受,簡單詢問對方的疾病名稱與狀況,相信對方是會願意讓您了解的。
理解顏損學生心中可能的擔心
有時候,您可能已經覺得自己做得不錯了,也覺察自己的感覺與反應,也有避免不當的行為,但互動的結果不甚理想,甚至顏損者的反應令您很挫折。此時我們再多談一些顏損者同樣也可能在互動時出現的驚嚇症候群:
這是發生在顏損者身上的驚嚇症候群
S不自在 (Self-conscious)→不自在的感覺常導致「膽怯」(Shy)
C顯眼 (Conspicuous)→顯眼的感覺常導致 「戴上盔甲」(Cavalier)
A憤怒、焦慮 (Angry)→憤怒、焦慮的感覺常導致「尷尬、攻擊性」(Awkward, aggressive)
R被排斥 (Rejected) →被排斥的感覺常導致「退縮」(Retreating)
E逃避 (Evasive)→逃避的感覺常導致「困窘」(Embarrassed)
D防衛 (Defensive)→防衛的感覺常導致「與眾不同」(Different)
有些顏損者的確可能較容易出現上述的攻擊、防衛、或退縮等言語行為,令您不知如何與其互動。顏損者在日常互動常要面臨結交朋友的困難、異樣眼光與建議等冒犯的言語與行為、以及歧視。因此其令您不自在的行為可能是長期累積的不佳互動經驗所致。畢竟對您來說,學習與顏損者的互動可能只是一時的需要,但對顏損者來說,學習與他人的互動卻必定是一輩子的功課。遇到這些情況時,請多一些了解與同理,再多嘗試。
尊重個別差異
每一個人都不ㄧ樣,所以以上介紹的方式適不適用在您身上,以及您所接觸的顏損朋友身上,還是因人而異。但只要您以ㄧ顆尊重的心,多加觀察彼此互動的狀況,適時溝通與調整,對方一定感受的到您的誠懇與用心,那才是人際互動中最寶貴的元素。祝福大家!
Tips:
老師自己能與顏損的學生自在互動,就容易協助其他學生自在的與顏損學生互動。
理解自己對不良互動的擔心,試著用行動去改變其中的偏見與迷思。
理解顏損學生也會對互動品質擔心,並觀察個別差異,找出雙方自在的互動方法。
參考文獻:
黃曉芳(2004)。成人專論:自我接納與社會適應。遇見陽光:燒傷與顏損者輔導手冊,58-62。台北市:財團法人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Thompson, A., Kent, G (2001). Adjusting to disfigurement: Processes involved in dealing with being visibly different.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1(5), 663-682.
Graham B. (Ed.). (1997). Facing the future-Everybody’s staring at me! London: Changing Faces.
註:本文改寫自2008年9月陽光會訊 No. 111.「如何與顏面損傷朋友互動」一文。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