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用「說故事」打造親密的親子溝通和關係

牛慕慈 陽光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親子溝通
孩子整天划手機,不然就是自己關在房間...
孩子到青春期以後,都不太跟我說話…
孩子越大,越不聽話,越難管教…

不知您是否自己正在經歷,或者聽到其他家長有這樣的困擾?親子在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困難與挑戰,但是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能多花些時間與他建立好的互動與溝通,日後無論是關係經營與管教都會順暢很多。在這邊提出實用且平價的方法「說故事」給有心的父母親做參考,打造一個親密的親子溝通和關係。


相信自己可以說故事


「有些偉大的社會不使用輪子;但沒有一個社會是不講故事的」(美國作家娥蘇拉·勒瑰恩)。

在文字發明以前,人類的祖先就是運用說故事、唱誦歌謠來傳承歷史與文化、教育下一代,因此說故事、聽故事可以說是內嵌在我們基因當中這麼自然的一件事。許多人擔心:我不會說故事、我擔心對方不喜歡聽故事、我不知道要選甚麼故事說,可能大家現在都把說故事這件事想的太嚴肅(專業)了,依照我在幼兒園與小學對低年級孩子說故事的經驗,觀察到大部分年紀小的孩子(除了一些過動症等特殊孩子可能較難專注以外) 都渴望聽故事,因為故事的素材都是新鮮有趣的,他們能夠輕易的被故事吸引住。


因此,只要你會講話、願意溝通,你就是一個可以善用故事與孩子互動的父母。但是國小中高年級的孩子就比較不容易被單純的說故事所吸引,因為他們已經自己會閱讀,認知發展階段也已經需要更大的刺激,要更引人入勝的互動、複雜環節或音效才能吸引到他們,所以把握孩子小的時候說故事會比較容易有成就感,越早開始越好。


故事的題材百百種


1.童書/繪本

一般人想到說故事,可能就是很認真地抱本家長精選的繪本,說唱俱佳的讀給孩子聽。這確實是現在很夯的親子共讀的概念,政府與學校也有不少資源在推展親子共讀的家庭習慣。親子共讀顧名思義就是家長與孩子”一起(共)”讀書,甚至早在從孩子還在母腹裡,就可以開始進行(胎教)。依照不同年齡孩子的發展階段,選擇不同材質、不同題材的書與孩子閱讀。孩子一開始可能沒甚麼耐心聽完一本書,或著把書當作玩具在把玩、撕、揉、啃,家長一開始可能要因應孩子的行為準備適合的布書、翻翻書、硬皮書給孩子玩,但隨著年紀增長,孩子漸漸會知道書是一種「裡面會講許多有趣東西」的物體,就會養成聽書、看書的習慣,這時家長就可以轉換書籍的材質與複雜度提供給孩子了。


2.生活中就地取材

其實除了閱讀書本,也可以很生活化的說故事,融入在每一日的生活當中,節慶的時候,跟孩子說說中秋節為什麼要賞月、吃月餅、以前的人覺得月亮上面有甚麼……端午節的時候說說為什麼這一天要吃粽子、為什麼要戴香包……過年的時候講講為什麼這一天要發紅包,放鞭炮又是為了甚麼原因……。清明節的時候,可以和孩子講述過世的長輩以前的事情,其他的家族人物有甚麼讓人無限回憶的事情。鬼月由不同種拜拜的儀式去講述宗教的觀念、對於生死的信念等。生活處處是故事,孩子一邊聽,一邊好奇的問問題,一方面文化歷史傳承下來了,一方面孩子的世界也更開闊、更會主動思考。


3.運用新科技

運用3C來幫助說故事,也是現代社會的趨勢,然而這邊不是指用3C來取代家長說故事的功能,而是運用3C,我們可以用更豐富的方式來說故事。例如:和孩子一起聽一些故事播客(Podcast),尋找新的故事來源。讓孩子看自己過去的照片,講一些他已經遺忘的成長故事、看家族的照片,講一些長輩的故事。若孩子更大一些(國小高年級或國高中),一起看新聞或者YT,互相交流彼此喜愛的偶像團體或網紅,是甚麼特質吸引到自己、想從對方身上學習甚麼,從當中討論彼此的觀念與興趣,都是共享生活、相互溝通理解的好方法。


4. 即興發揮

當家長故事講得越熟練,就會越有變化與創意,與孩子睡前聊天的時候,也可以即興的用故事的方式回顧剛過完的這一天(以我家為例:三隻小豬的故事已經發展無數版本─三隻小豬蓋房子、三隻小豬睡覺覺、三隻小豬去爬山、三隻小豬玩遊樂園、三隻小豬交朋友),甚至可以邀請由孩子來講故事、或者邀請孩子來參加故事接龍,讓說故事不止是由家長來決定情節,也可以由孩子來翻轉情節(例如:三隻小豬改讓豬當壞人角色,野狼當好人的角色),也是一個很有趣的活動。


重點不在故事而在親子溝通和互動


父母說故事是為了陪伴孩子,與孩子溝通,所以在過程中家長要提醒自己態度要正確。有的父母親因為孩子中途不專心、或者不記得故事內容,而覺得挫折或者生氣,反而變成另一個親子衝突的源頭,那就得不償失。如果孩子分心了,先確認一下孩子是不是累了等生理因素,或者環境中有人在看電視、玩玩具、大聲聊天導致分心,那就要排除環境障礙,才能夠好好地聽。有時孩子可能記不清楚爸媽曾經說過那些故事,但是他記得爸爸媽媽很專心陪自己,說了一些很「有趣」的東西,這種感覺就已經是親子關係的大加分了!


許多父母反映孩子不聽自己的話,也許是因為自己時常對孩子說話不是在說教,就是在罵人,孩子心生反彈,自然就不願意聽了。先用說故事這種自由交流的方式來對話,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關心自己、愛自己的,自然就會比較願意接受父母對自己的管教了。對父母來說,看看繪本裡面那些幽默有趣的故事,也對我們是一種學習,學習和孩子開開玩笑、天馬行空,放輕鬆一點,讓教養小孩成為更有趣、而不是很嚴肅有壓力的事情。


保證是值回票價的付出


從小聽故事的孩子,無疑在創意想像力認知能力表達能力都會比較出色。甚至很多孩子因此喜歡閱讀、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學業成績優秀,這些都是很自然而然的好處。然而,當我們父母在說故事的時候,不用想這麼多,就是有個方法多賺一點親子之間「愛的存款」這就是最大的收穫了。


試想,當你的孩子有一天長到個頭比你高的時候,還喜歡和你一起聊天說笑、撒嬌或打鬧;當朋友的大孩子們都沉浸在網路社群或手遊世界中和父母親「科技冷漠」了,你的孩子還喜歡和你談心交流,那不就是我們最想要得到的回報嗎?

17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